欢迎来到 农副产品壹壹零网!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焦点关注 > 正文

工信部:10%工业增速无水分

2013-07-09 作者: 来源:

本报记者 耿雁冰 北京报道

影响深、压力大、见转折。

1月23日,国新办召开的2012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发布会上,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用这三句话描述2012年工业经济。

在他看来,中国经济的积极因素正在集聚,经济运行已呈现缓中见稳迹象。从数据上看,去年前三个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1.6%、9.5%和9.1%,四季度回升到10%,支撑了GDP7.8%的增长。

10%无水分

今年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期增长目标为10%,对于这一目标的设定,朱宏任强调,这个速度是预期性、指导性的,考虑了2013年工业经济运行环境可能的变化,又考虑了与国民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衔接,也考虑了工业经济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特点。

据国家统计局统计,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%,1-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,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%

从各方面的分析看,实现工业平稳较快增长,挑战与机遇并存,在外需短期内难有大的起色、内需增长也受到多重因素制约的大环境下,要没有水分、实实在在地完成这一目标,也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朱宏任表示。

同时,我国工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潜在增长率放缓,符合经济发展规律,工业预期增长目标适度回调,重在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,引导到转方式、调结构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上来。

据朱宏任介绍,2012年我国工业生产对出口的依存度从2007年的40%左右下降到了25%左右。从2012年的情况来看,全国外贸出口增速大幅度回落,对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的影响也非常显著。

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认为,中国经济乐观情绪开始蔓延,由于大宗商品的去库存已经基本进入尾声,同时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,未来的两个季度内中国的经济增长态势会呈现加速趋势。

虽然当前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的总体形势出现了企稳回升,但有效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矛盾相互作用,长期问题与短期困难相互交织,问题依然突出。

由于工业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,经济增速出现了持续回落,在经济快速增长期间,形成的生产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释放,加剧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。

十二部委指导兼并重组

对于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,朱宏任解释称,并非完全是市场因素所导致,还与体制机制、发展方式、管理方式等密切相关。

由于能源、资源、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到位,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,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也还不够明确。目前,投资审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,行业准入管理也不够健全。朱宏任表示。

日前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等国务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部际协调小组12家成员单位联合印发了《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了汽车、钢铁、水泥、船舶、电解铝、稀土、电子信息、医药和农业产业化共九大行业。

这九大行业的共同特征,即规模经济效益显著,但组织结构不尽合理,产业集中度不高,企业小而分散,社会化、专业化水平较低,缺乏能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大企业,从而引发重复建设、产能过剩、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。

今年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,苗圩部长在工作报告中表示,将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,加强对钢铁、船舶、水泥、平板玻璃、电解铝、风电装备等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。通过消化、转移、整合、淘汰等措施,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。

当日的发布会上,朱宏任强调,在兼并重组中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,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运作,其内涵就是兼并重组不是由政府实施拉郎配,把企业硬捏在一起。

政府要营造公平的环境和提供服务,去除阻碍兼并重组的体制性、机制性障碍。一些地区在涉及到本地区企业兼并重组的时候,制度上有一些不利于跨地区实现兼并重组的文件,一定要清理、废除和废止。朱宏任说。

中国市场观察新闻网转载自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