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,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。习近平总书记将产业发展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,彰显出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。推动特色产业发展,既是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,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,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。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,要牢牢抓住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基础,坚持以产业先行,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,提高农业产业创新力、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,大力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,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,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。
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打造多元农业产业
加快做好特色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,促进农业产业向多元化、高效化发展,为钦州市实现农业增效、农村繁荣、农民增收,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效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。一是发掘优势资源,加快形成区域特色。立足钦州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,重点依托钦州大蚝、大红柑、奶水牛、香鸡、荔枝、玉兰花等基础好、代表强的优势特色产业,制定优化主导产业清晰、生产布局合理、发展路径明确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,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、资金和政策等有利资源,重点打造一批区域集群性强、示范带动效果好的国家级、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、智慧农业科技园、特色农业小镇等,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化、园区化、集群化水平,以点带面推动农业产业整体提质增效。同时,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,促进差异竞争、错位发展,如支持灵山县重点建设以奶水牛、荔枝、茶叶、玉兰花等为主导产业的专业化农业产业园,推动钦南区立足大蚝、对虾、辣椒、百香果等重点优势产业规划建设“接二连三”产业园等,形成各县(区)、各镇区域特色明显、产业代表性强、实际成效突出的产业发展体系,引导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形成聚集区,深化产业融合效果。二是坚持因地制宜,推进产业平台建设。立足钦州市发展实际,筛选、繁育优良品种,将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,加快推动“种植区”向“产品区”转型升级。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,锚定提升产业质效目标,以基地兴产业,以产业带基地,持续推动钦州市特色种植业、畜牧业和海洋渔业规模化、产业化发展,重点深入实施陈皮扩规升级、大蚝提质增效、玉兰花扩种增量等产业提升工程,聚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小镇,并通过进一步挖掘和整合优势资源谋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、农业产业强镇等产业融合发展平台,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三是构建发展新业态,打造富民强村产业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,依托资源优势和丰富的产业基础,积极推动农业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发展,将生产、加工、仓储、运输等要素聚集整合利用,不断延伸种养产业链条。同时,大力发展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、民居民俗、康养基地等新兴产业,积极探索“互联网+农业”“农业+康养”“农业+研学”等新产业新业态,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和效益,带动旅游、餐饮、物流等协同发展,激活产业融合发展活力,赋能“农业+”多元发展模式,打造一个产业联动多个产业的发展态势。
以健全链条为目标 做强产品精深加工
提高农业产品产值,关键要大力发展精加工业。一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。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,重点抓好钦州大蚝、荔枝、百香果、对虾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利用,建立完善特色农产品发展全产业链,打造一批专业化、规模化、特色化的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,加快建成一批国家级、自治区或市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,将钦州的优势主导产业资源转化为产品优势,不断挖掘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,并达到增强辐射带动的作用。二是加快壮大龙头加工企业。加大用地用海、融资贷款、财政支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,大力实施“千企技改”项目,扶持全市现有的自治区级、市级、县级加工企业提档升级,争取打造更多的国家级、自治区级、市级示范性加工企业。同时,不断深化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的生产经营体制,推动产、加、销、服务环节的联结机制更加紧密,缓解农产品“买难”“卖难”等问题。另外,依托中国—东盟博览会、自贸区钦州港片区等开放合作平台,紧盯珠三角、长三角、京津冀等地大力开展驻点招商、以商引商、中介招商,引进一批投资体量大、科技含量高、示范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产业加工项目,加快推动农产品向预制菜、肉制品、饮料、休闲食品等领域迈进发展,持续延伸补强产业链条。三是加强流通销售体系建设。加快推进与北上广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合作,努力搭建与全国大城市、特大城市的农产品产供销桥梁,推动更多的优势农产品走入全国市场,逐渐将钦州市打造为优势农产品供应基地。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广西好嘢数字化产地仓建设,加快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参与产地仓建设运营,促进合作联营、成网配套,强化企业、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协作机制,推动建设“公司+合作社(农户)+市场”无缝对接销售模式,畅通销售服务渠道,让“钦”字号农产品不但卖得快,还能卖得好。
以科技赋能为抓手 提升产业发展质效
发展现代农业,必须依靠科技进步。一是强化农业数字赋能。加快打造市级智慧农业应用服务平台,建设一批国家级、自治区级高新农业科研示范区、生态观光农业科普区、特色养殖展示区等,探索打造“人工智能+”农业新业态,加强智慧农业装备支撑和现代技术推广应用,加快构建“互联网+现代农业”发展体系,打造一批科技应用能力强、示范带动效果强的科技创新驱动智慧产业园区,加速实现农业生产数字化、监管智慧化,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,逐渐扭转一些传统农业“靠天吃饭”的被动局面。二是加强绿色技术应用。加快研究制定并完善农业智慧化、绿色化、优质化发展标准,引导发展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并大力推广绿色防控、水肥一体、有机肥替代等绿色生产技术,推动全市种养业向资源化、节约化、清洁化、无害化发展,以技术赋能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。三是推进种业提升工程。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联镇帮村专项行动,推动农业科技专家团队深入农业种植基地、产业园区等开展精准指导服务,加强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力量支撑。加强与中国农科院、广西农科院和广西水产科学研究所等院所的对接合作,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科研人才小高地、产业产教等融合载体建设,共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,推进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装备的引进吸收与集成应用,促进农科教、产学研联合协作,研发一批网红式、爆款式特色产品和增产增收的主打品牌,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。
以打造品牌为引领 擦亮农业发展名片
农业品牌化发展,是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实现路径。一是坚持品牌引领发展。在巩固提升钦州市已有的中国、广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、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等“钦”字号农产品品牌的同时,要不断强化农业基地建设、产业发展、品质提升,全面推行农产品标准化、集约化、机械化、数字化生产,不断做优做强做出特色和优势,延伸拓展产品范围,形成一批品牌叫得响、知名度高、发展潜力大的钦州市农业金字招牌。二是积极培育产业品牌。大力支持企业申报农业品牌目录和“广西好嘢”目录,努力培育一批“土字号”“乡字号”产品品牌,打造更多的农产品品牌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乡土特色品牌,特别要注重文化赋能,深挖辖区内各地的历史文化、民俗文化、农耕文化等资源,将文化元素融入特色农产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和品牌建设中,争创地理保护标志、品牌商标等,打响钦州市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,系统性提升品牌影响力。